服誌 – 文化資產的當代意義與座標 「服誌」是這個計畫的核心存在,以及傳統文化透過當代科技形式的轉化與創新後,被重新賦形的具象憑藉,是一個概念計畫去生產一本為傳統文化發聲、以智慧衣著為形式的「誌」。 計劃發起人施惟捷企圖透過「服誌」,以電子織品 summer camp 方式,聚集參加的藝術家與新一代泰雅族人,一同討論智慧織品作為傳統文化資產,更具現代性的座標。 我們期待在國際工作坊中形成「服誌」的初步概念與原型(prototype),實際的完整製作則將於在工作坊之後進行。服誌承載了民族文化中無形的編織傳統,將文化資產的保存行為,轉化為實體的、可被傳播的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並更進一步,藉由「織品智慧化」讓民族織品與雲端網路或數位科技相互連結,企圖形成某種更全面的、平台式的國際網路與虛實網路架構。於是「民族網路 (ethnic internet) 」得以有機會被實踐,將可帶來與國際傳統織品文化社群、電子織品領域的串連與合作。 而本計劃最終的企圖,則在於實踐計畫的現地創作過程中,民族文化被重新賦形的可能:產生「服誌」這樣新的存在形式、新的表現方式、與新的傳播平台與媒介。文化交換的大主題:民族網路(Ethnic Internet) […]
Category: summer camp
2017 – 2018 和泰雅野桐工坊合作舉辦的電子織品營,以十天在部落居住共食共住的營和工作坊交換為形式,邀請國際上對電子織品、導電纖維應用、織品文化保存等領域的交集有興趣的藝術家前往台灣進行交流。
2017 – 2018 The e-textile summer camp held in cooperation with Atayal Lihang Workshop is a 10-day camp and workshop exchange in the form of living and eating together in a tribal village, inviting international artis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e-textile, the application of conductive fibers, and the textile heritage culture to Taiwan for exchange.
科幻未來中的織紋研發 Fictional Future, Pattern Studies and Creating
在這個小組中,我們討論了兩個主題:紡織品的圖案和虛構的未來。 我們著迷於泰雅族傳統的編織圖案和從母親遺傳給女兒的圖案紡織品樣品。 我們試圖創建一個包含電子織品的未來泰雅紡織品的樣品。 In this group, we dealt with two topics: Pattern of textiles, and […]
2017 研討會 symposium
研討會的形成源自於2017夏天甫於台灣苗栗深山泰雅部落舉辦的年度國際電子織品工作坊, 是一場工作坊之後的傳遞分享和沈澱思考。 這個工作坊為社會設計項目Tribe Against Machine(部落對抗機器) 的首發活動,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人類學家、 工程師、社區文化工作者加入一場科技與傳統的對話,並以實際的文化交換行動,實驗這個計畫的創新觀點與意圖。研討會希望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專業文 化工作者、創新設計思維家與創業者,介紹計畫的精神與遠景,並宣傳其十天的國際電子工作坊過程與結果。更重要的是,邀請所有參與者共同關注與思辨本計劃的中心命題:「如何讓傳統與未來得以相互修補,並在散落的文化社群間創造彼此的國際連結,對抗於只服務消費型社會的科技」。 參與的國際藝術家多為首度來台,就其長年在電子織品、穿戴式裝置、人類學研究、文化復興、藝術運動等領域的研究或創作實踐,共同探討數位時代中,廣義的服裝與織品文化如何被重新構成我們的生活,又有何種文化運動的未來性與可能性就「科技:穿戴式科技產業與DIY自造文 化」、「經濟:電子織品運動與新型態文化經濟模式」、「人類學:文化典藏與社區藝術運動」三場講座,討論在形塑Tribe Against Machine計畫過程中,我們探究、並將持續探究的種種議題。 Tribe Against Machine […]
2017 紅坊展覽 Exhibition
部落對抗機器在2017和野桐工坊合辦的電子織品工作坊之後舉辦了兩個展覽,第一個展覽是在活動場地,位於苗栗縣象鼻部落的野桐工坊舉行的。 第二場展覽舉辦於位於台北的紅坊國際(Redroom)。 There were two exhibitions derivate from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Lihan Workshop and Tribe […]
泰雅織紋工作坊 Atayal Weaving Pattern Workshop
尤瑪達陸:「因為中間有八十年的時間是完全沒有這些東西的,所以知識和技術都沒有保存下來,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到不同的國家,特別是在歐洲,有很多國家有我們(泰雅)從十六世紀,十七世紀就到了歐洲,所以我們有很多的織品是在歐洲找到的。」 尤瑪達陸,野桐工枋的負責人,也是泰雅早期復興運動的促進者,在工作坊上一張又一張的介紹著泰雅傳統的織塊,她介紹了基本的泰雅織紋如何隨著河流域演化,和她和先生早年如何從歐洲的博物館中「偷」回屬於自己族的文化。她將各種在過去20年失傳的泰雅織紋僅憑靠肉眼的觀察,將這些織紋轉化成織機步驟,再將這些步驟做成精致的繪本,讓祖先的文化有機會在現代又被世人重新審視。 “Because for a span of 80 years, there was absolutely no weaving or […]
泰雅地織機工作坊 Atayal Ground Loom Workshop
該工作坊由石壁工坊創辦人林淑莉(ShuLi Lin)示範。地織機是泰雅族最古老的技術之一。 淑莉演示了如何使用傳統的泰雅三棍式整經裝置整經,到如何利用身體的控制來操作織機。整個操作過程都要求織者坐在地板上,淑莉向觀眾展示如何透過將腳踩在織機上來控制經紗的張力,通過良好的控制,緯紗的編織便能流暢地進行。這種編織技術的另一個獨特屬性是產生出的織品的圓形循環形狀。舒莉認為,這種形狀還反映了泰雅族人的生命觀,泰雅人認為生活是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連續循環。這種工藝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通過材料傳遞了部落精神的傳承。一些藝術家受到這種特殊技術的啟發,並開始嘗試如何將電子織品應用在這種舊時尚之中。 Mika Satomi就是其中之一,她試圖利用一種獨特方式,將Karl Grimm公司生產的導電縫線,在地織機創造的這種特殊圓形循環織品中創建一個LED矩陣。 This Workshop was lead by the founder of Raisinay […]
2017 人類學工作坊 Atayal Anthropology Workshop
由黑帶大哥主持的泰雅人類學工作坊,從泰雅的世界觀念、法律觀念開始介紹
部落材料和當代時尚間的跨代遷徙 The Nomadic Through Material Science Between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Modern Fashion.
通過研究古代材料,染色和生產技術,並將其與當前和未來的技術相結合,我們為創新和可持續的時尚發展了未來的概念。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花時間在台灣研究atayal部落使用的本地材料和染色技術並從事游牧紡織品的原因。 我們的目標是製造具有本地技術且不浪費的服裝。我們首先收集本地材料,然後學習如何使用它們。例如,樹皮是人類(除了動物皮以外)首先要佩戴的材料之一。然後我們去看看如何以新的方式使用這些材料。通過完美地圍繞身體塑造樹皮,我們不僅獲得了無浪費的服裝,而且還以緊身胸衣的形式為這種舊材料創造了新外觀。受人類肌肉的啟發,我們在樹皮的第二層皮膚上形成了衣領狀。橙色來自他們仍然使用其染色的本地根。我們還使用了當地的愛玉果凍。在我們第一次到台灣旅行時,我們發現它具有粘合能力。我們在荷蘭的工作室中繼續進行了這項研究,並於今年獲得了結果。通過以這種自然方式粘合苧纖維,就完成了最終研究。所有這些設計都是100%天然的。 今年的主題是“游牧紡織品”。泰雅人曾經是一個部落,在他們不得不分裂以生存之前。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子”部落根據情況和喜好衍生出各自的服裝風格的原因。借助其傳統服裝製作技術與基於身體的服裝建模方式相結合,這些材料已從過去傳到了未來。非常適合此次駐村的游牧主題。 By researching ancient materials, dyeing and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combining them with […]
古工藝品:偵測不可看見的與訊號放大 Sensing Invisible & amp; Artifact
Focus Group Members: Afroditi PsarraClaire WilliamsAniela HoitinkLuis Rodil-FernandézClaire WangYa-Ling YangChou-Fen LiJonathan Reus Concept 被泰雅族部落的美麗圖案,故事和歷史迷住了,Aniela Hoitink發展了泰雅族的眼睛。在泰雅族的眼中,她的目標是開發具有歷史意義的服裝的現代變化。在泰雅文化中,衣服的背面裝飾最多。已知一種特殊的模式是因為有很多眼睛。她被告知,這種具有許多眼睛形狀的織紋在背面,因為「在正面,他們有自己的眼睛,但在背面,他們看不到」。 […]